当前位置:四君中医>电子书详情

目录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明代万历年间,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痿痹,多方延医诊治,日试丸剂,莫能奏效,乃于都门延名针杨继洲者,至则三针而愈。之后,杨向赵出示《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书稿,赵文炳始悉杨氏精于针灸之渊源,并表示愿资助他将所著付梓刊行。但杨氏认为自己书稿内容尚不完备,还需从更多医籍中广泛吸取针灸之精要,因此,在靳贤的协助下,又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20余种医籍中,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中医针灸学著作。10卷。又称《针灸大全》。明代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作者在早年撰写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已佚)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汇集了多种针灸文献编撰而成。卷1摘录了《黄帝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理论;卷2~3针灸歌赋;卷4针法;卷5子午流注及灵龟飞腾针法;卷6~7经络及腧穴;卷8诸症针灸法;卷9选录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一书。由于本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明代以前历代劳动人民积累的有关针灸的学术经验和成就,因而在临床和研究方面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949年后有排印本。
杨继洲(1522-1619)名济时,浙江衢县人,祖父曾为太医,杨继洲出生于医学世家,秉承家学,勤学博古。他曾在太医任职医官,行迹遍及福建、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功绩卓著,声望甚高,从事针灸临床四十余年。杨家世代业医,杨继洲举业不遂而潜心攻医,他寒暑不辍地研读家中"蓄贮古医家抄籍",积有数年,而"倬然有悟",因感"诸家书弗会于一",因此将家传《集验医方》与诸家医籍中之针灸论述,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凡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为天、地、人卷。题目《玄机秘要》。
《针灸大成》是在其家传《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汇集历代针灸学术,加上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而成。书稿初成后,又经赵文辆、靳贤、黄镇庵等整理、资助,于1601年刊行问世,共十卷,内容全面,资料丰富。
2006年7月14日,姬女士将珍藏多年的祖传医书古籍首次拿出展示,书画鉴定家将其中的《针灸大成》鉴定为珍贵的医学古籍,具备一定的文物价值,更具有医学实用价值,为我国古代医学古籍瑰宝。
在众多医学古籍中,沈阳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沈广杰,认出了医学古籍瑰宝《针灸大成》10卷,该医学古籍封面上,还印有"内附铜人明堂全图"字样。《针灸大成》扉页上,印有"道光癸卯秋镌"、"会稽章廷珪"、"经余堂梓行印"等字样。该书由赵文炳作序;目录有周身穴位图、针道源流、刺热刺虐论、奇病论等,并附有"针灸铜人"全图。
沈广杰介绍说,姬女士珍藏的《针灸大成》,为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会稽章廷珪重修该书的刻本,于清代道光癸卯秋,由经余堂梓行重新印制。"针灸铜人"是古代医学教具,《针灸大成》是诠释"针灸铜人"周身所有穴位的教科书,具备一定的文物价值,更具有医学价值。史料记载,"针灸铜人"是古代供针灸教学用的以青铜浇铸而成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始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两代也曾制作,对经络腧穴直观教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针灸大成》记载的针灸穴位,与明代"针灸铜人"身上穴位,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