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
我们前面讲过了桂枝证、麻黄证,今天来说一说青龙证。这个桂枝、麻黄和青龙,师出同门,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我们前面讲过,桂枝汤证有汗,麻黄汤证无汗,桂麻合剂呢?他就在有汗无汗,热多或者寒多,热多寒少,这些方面斟酌来斟酌去。阳气少了,津液少了,我们考虑用桂麻合剂。有出汗,多用桂枝;少汗,我们多用麻黄。这个问题原来都讲过,是不是?
我们今天要说的大青龙汤。青龙汤分为大小,有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我们先说说大青龙汤到底什么状态。大青龙汤就是阳气旺盛,表气郁闭,不能出汗,郁而化热,时间久了热度上升,积累以后,里边不就有热吗?从文字上讲叫啥?叫表寒不解,内有郁热。里边生热,他是这种状态。但是大青龙汤的阳气是很重的,所以说要重用麻黄来发阳。发阳发的啥?发的是汗,汗出来以后阳气就散了。
麻黄汤证虽然用了麻黄配伍桂枝,但是麻黄汤证还没有象大青龙汤里边有郁热。他里没有热只是表寒郁闭比较严重。有身体疼痛,有发热,有恶寒,甚至有喘,那是表气郁闭比较严重。但是在到了大青龙汤这个阶段,表气郁闭太厉害了,丝毫都出不了汗,然后这个热越积越多,就象我们要下雨一样。下雨的时候,雨一直下不来,总是这样闷着闷着,把人闷的烦死了。
大青龙汤就是这个状态啊。天要下雨下不来,把你闷死了,闷得烦。如果雨下来了以后,热就散了,阳气外散了,里边的郁热也没了,这个烦自然就没了。所以烦是因为有郁热出不了汗导致了烦。我们上午说过,因为啥问题我们说这个“烦”字,他只是个症状,自我的感觉。发烦引起的原因很多,我们单就大青龙汤来说这个烦字,他就因为郁热不解,出不来汗,郁而生热导致的烦。
那大青龙汤怎么表述的?“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烦躁的前提条件就是因为“不汗出”。本来中风应该有汗,他是缓脉。现在我们说了太阳中风出现了“浮紧脉”,那干脆就不能出汗了。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没有绝对的界限,审证求因就在有汗和没有汗,脉紧和脉缓上来辨别。不能象有些书上说:中风见了寒脉,伤寒见了风脉。那是不对的。现在就算是太阳中风,他出现了脉浮紧,不汗出...
同时发热,恶寒,这个证就比较重了。因为发热恶寒同时出现,这个热就比较重。我们前面讲过桂麻合剂那个发热,那个恶寒就没有这么明显,而且没有身体疼痛。这个身体疼痛就因为汗出不来,郁闭肌表,过多的津液阳气郁闭在肌表。汗孔开不了,雨下不来,汗出不来,郁闭导致的烦,就因为不汗出。想解决这个状态,我们就用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重麻黄的用量,然后再加上石膏,加上生姜、红枣。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案子,有个小女孩儿,12岁。这孩子是我一表侄女。16年4月18号,中午看的。数日前天阴下雨,四月份儿,天气比较凉,气温下降,没有加衣服,又在姥姥家吃了一碗凉面加上辣椒(孩子都喜欢吃辣椒,吃了一大碗凉面,加上辣椒油),到第二天嗓子疼,发烧。他妈妈是医院的护士,到医院去做了雾化,可能是因为嗓子发炎去做雾化。
雾化两次,并且口服了感冒退热消炎的药,汗出热退。但是这个热退了以后,他接着又来了,汗出热不去,就防止他病温,这样来来往往已经三四天了。这孩子体格比较壮实,胖乎乎的,然后来了也看了,我摸了一下后背干热无汗,舌头发黄苔薄,薄苔有点儿发干,这时候还没有口渴,只是轻微有点儿咳嗽。
脉是有力的脉,浮取沉取都有劲儿,而且比较紧张,所以说是个实脉。当时就给她开了大青龙,麻黄用了24克,桂枝用了12克,杏仁用了10克,甘草用了10克,石膏用了20克,切了15克生姜,用了30个小枣,给他煮取了500毫升。12岁的孩子,500毫升药,一次吃100毫升就够了,分五次给他喝完。如果汗出不来,就小促其间,时间拉近一点儿给她喝。这是中午熬的药。
然后喝两次以后呢,他妈妈说打电话说,孩子喝药了怎么还没有出汗啊?没有别的情况,还没有汗接着喝就行了。到傍晚,天快黑的时候孩子出汗了,然后交代药少喝一点儿,不要喝多了,喝不完无所谓,不要喝多了。到了夜间烧就退了,就没反复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咽喉疼痛同样可以用大青龙。咽喉疼痛,发烧退了以后,热去复来,有可能叫病温。大青龙汤虽然用了桂枝,也可以说是辛凉解表第一方。
因为石膏,虽然里边儿用了桂枝协助麻黄发表,发越阳气。麻黄发阳如果没有生姜和桂枝来协助,他的功效就不行。虽然这里边也用了桂枝,但是我们多用了石膏就掩盖了桂枝那个热、那个温性,取他的利避他的害。然后大青龙汤为什么要配桂枝呢?下一步我们还要讲,为什么要配桂枝。麻黄有哪些副作用,我们大家应该都知道,所以用桂枝的目的是啥?
因为大青龙汤是发汗的峻剂,麻黄用六两,桂枝用二两,用石膏用多少?如鸡蛋大,打碎。实际上,这里边石膏的剂量并不是太重。但是如鸡蛋大的石膏和二两桂枝相比,石膏的剂量应该还是大的。我们用石膏一定要把他捣碎,象鸡蛋这么大一块儿石膏也就几十克,现在称一下也就几十克了。这里石膏的目的是为了除烦,并不说完全为了清热。除烦是在清热的基础上来实现治疗目的。
现在这里的烦是因为不汗出导致的烦,所以说他虽然有郁热,但是我们用大剂量的麻黄再配伍桂枝,发表的力量就很重了,同时又用上了生姜,生姜剂量也增大了。本来麻黄汤是没有用生姜的,在这里因为表现郁闭比较严重,我们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生姜,同时又配伍了大枣,目的就是促进麻黄、桂枝的发表作用,增加这个方子的辛味。生姜是辣的,他本来就可以发散,所以说用上了生姜,然后在这里配上了枣子,防止发汗过度以后伤了津液。
麻黄汤为什么不用生姜、枣子?因为麻黄汤那种状态的表郁不是这么严重,所以说麻黄配上桂枝,不用生姜就可以解决身体疼痛的问题。所以说麻黄汤证不一定有高烧,但是大青龙汤证绝对有发烧,发烧比较严重。
就是因为发烧比较严重,汗出不来,所以说才增加麻黄的剂量,同时配上生姜。因为有郁热,表气不开,汗孔出不来汗,郁闭化热了。有烦才用上了石膏,在这里石膏并不占主导地位。如果内热比较重,我们再增加石膏的剂量,这个方子就由辛温变成辛凉了。所以我前面讲过了,麻杏甘石汤是治温方,他是治温热的。
原来我经常打比方说的一句话,治外感用辛温药和辛凉药,就象我们提着一个称杆儿一样,你看那个称杆、称砣,你怎么发?那如果为了发阳,我们称砣往里边来一点,那个称杆子,屁股不是撅上去吗?这叫发越阳气。这个时候方子性味就偏辛温了,那如果秤砣往外边发一点儿。秤杆子耷拉下去了,甚至掉砣扎到脚了,那时候凉药就用的重,所以说用方的剂量在于权衡,称杆子和秤砣的关系。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古人说过一句话,“法有定体”,治疗的法则是一定的。大法定了,但是方无定体。这个方子的剂量,方药的剂量是根据病情来的,没有死死板板一成不变。“扳倒树,捉老鸹”,如果那样子治病就不能灵活,不能切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用方用药。所以说用方如权衡,象提称杆子一样。
大青龙汤证的条文还有一条,除了“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然后还有一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里,前面说了太阳中风,后边又说了伤寒,太阳中风出现了浮紧脉,伤寒反而出现了浮缓脉,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下回再讲。我们先看看大青龙汤有什么禁忌?在条文里边讲了,“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弱微弱,不是浮紧脉,不是紧脉,不是紧张的脉,稍微弱一点儿,缓一点儿,同时伴有汗出恶风,这个时候不可以给大青龙汤。
因为这个时候弱脉呀,汗出恶风是个桂枝证,不是麻黄证,所以说绝对不可以给大青龙汤。如果吃了以后,“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为什么厥逆呢?本来就有汗,还给了这么大发汗的方子发越阳气,汗出过多不厥逆吗?就会出现手足厥冷。同时,因为这种情况下,他本来汗出恶风就是个虚弱的状态,他不是实证。相比较来说,他是个虚,不是个实。你还用这么重的麻黄,然后会产生筋惕肉瞤,什么叫筋惕肉瞤?实际上就叫心惊肉跳。麻黄吃多了产生了副作用,这说明用方用坏了,用逆了。
我们就可以理解大青龙汤为什么要用桂枝,就象麻黄配桂枝一个道理。表面看桂枝辛温,协助麻黄发越阳气解表出汗。实际上麻黄配上桂枝可以出汗,麻黄配上生姜同样可以出汗,但是麻黄配上桂枝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就是桂枝可以抵消麻黄的副作用。为什么桂枝汤里边有一条?讲桂枝汤的时候有一条,“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那桂枝甘草是干嘛的?就是来救用了麻黄之类的方子,用过量以后产生了心惊肉跳,心悸用桂枝甘草来解除这个副作用,来救逆的。
大青龙汤用了这么多的麻黄同时又用上了生姜,再配伍石膏。上一节我们讲过越婢汤是不是?麻黄配伍生姜加上石膏,再加上大枣,就成了越婢汤。在这里我们再看一下大青龙汤,实际上也是越婢汤的加味方。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加上桂枝。越婢汤可以治疗水饮溢于肌表,发生水肿。大青龙汤同样可以治疗这个问题,所以说有一条这么讲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我们再回到这一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这个情况就因为水气在表,他虽然发热不重,但是有水饮有溢饮。他这里说的是伤寒,他肯定没有汗,对不对?在这里出现了脉浮缓,又加上身体不痛。前面讲的表气郁闭太重,不汗出烦躁,还有身体疼痛,但是这里他身体不疼,只是重着。重什么意思?重是就是肌表有水了,但是不象少阴病那样子,他又乍有轻时,那少阴病什么状态?
少阴病的状态是“脉微细,但欲寐也” 。他一直就那个样子。但这个情况,他说:假如没有少阴症,用大青龙汤发之。用大青龙汤干嘛?就是治疗水饮的,治疗溢饮的。
我们来看一个案子,看大青龙汤怎么治疗溢饮。刘渡舟先生一个案子,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以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服以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为啥?因为手臂肿了,所以说脉就难摸着)。其人形体壮实,
诊脉有浮弦脉(虽然他有手臂肿胀,但是还有浮弦脉),舌质红绛苔白。这怎么回事儿?这是水寒邪气,郁遏阳气,导致津液不能流畅,形成了气滞水逆的“溢饮”证(这个阳气在表,他不能发越。因为招凉水闭塞了汗孔,导致手臂不能出汗,所以说在手臂水液津液凝滞在肌肤里边,所以说就出现了溢饮)。
溢饮是怎么定义的?在《金匮》里边怎么说的?“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就是说这个水气偏注在肢体,不能流走了,归于四肢。本来应该汗出,他出不来汗,所以说发生了身体疼重症状,酸楚重着疼痛的情况叫溢饮。我们用大青龙汤来发汗,通过发汗的方法祛除水气,当然可以治疗这种溢饮。
刚才说的这个患者,原来经过多方治疗,始终没有用发汗的方法,所以这个病缠绵不去呀。然后先生就给了麻黄十克,桂枝六克,石膏六克,杏仁十克,生姜十克,枣子十个,甘草六克,服药一剂得汗出而解。时间这么长的病一剂药就给拿下了。这个“溢”啥意思?溢就是水满而溢出,溢饮是什么?是津液不归正化了,泛溢而成了饮。他不能通过正常的出汗小便排走,滞留在某一部分,留滞不去成了溢饮。
这个案子里面,他解释的“冬季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逆”,他表述就很恰当。所以通过发汗的方法,通阳气使汗出,水饮就去了,然后这个病就解了。
我们前面讲过桂枝二越婢一汤,用桂枝汤的时候合上了越婢汤。那为啥?他有桂枝证,但是有郁热了,但这个郁热并没有重,所以说就用上了桂枝两份,越婢汤用一份。现在这个郁热很严重了,导致了烦躁,不汗出而烦躁。那种情况虽然有热,但是还有汗出,有桂枝汤证存在,这个时候绝无桂枝汤证了。他没有汗,绝无汗,不汗出,导致了郁热,形成了烦躁这个情况,形成了烦。所以说这个时候就单纯把越婢汤再加味,加上桂枝,加重麻黄的用量,同时生姜剂量也加重,再配上枣子,就形成了大青龙汤。所以我前面儿讲了,这几个方子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我们再来看一个用大青龙汤的案子。这个也是我用的方子。地某人,50岁,素有咳喘的痼疾(这个患者有老气管炎),公交公司的职工,看大门的。夏日值守夜班,感冒受凉了,咽痛,吞咽困难(嗓子疼,甚至吞咽困难),咳嗽黄痰而难出(有表证不解,咳嗽痰就难出来)。发烧38度8,怕风,身体困重,自服消炎药吃了两颗安乃近,但是汗出不来(我们一般发烧吃一颗安乃近,汗就能出来,这里他吃了两颗,仍然没有发出汗来)。
然后就觉得身子烦闷异常,出不来汗憋的难受,来看(病)以后是个紧脉,沉取有力,舌红苔薄(舌头发红,虽然这时候还没有黄苔,舌头发红了),就给了麻黄18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石膏用了12克,生姜用了15克,给了6个枣子,煮取了600毫升,这个方子一副药嘱咐他一周时(就是24小时)分四次喝完。假如有汗出,就少吃一点儿,或者说不吃了,不可以过量。第二天来复诊...
当时我开方的时候给他说了,这个方子比较厉害,所以说你喝的时候注意一下,不要猛的一下把药喝多了。他听我这么说心里有点怕,所以说每次都喝的少一点,到了晚上吃了第三次药,汗才开始出来。剩下的药还可以吃两次。上午再来的时候,他药已经吃完了。来了以后什么情况?现在身子已经清爽了,因为出来汗了,也不烦了,烧也退了,嗓子也不疼了,咳嗽也利索了,痰也容易出来了,有大块儿的黄痰咳出来了,这时候摸着还有点低热,我们用体温表量了一下,还有37度。
就问他身上还有汗没有?有没有汗,他也不好表述,就说我要动一下,身上就有点儿汗,坐着不动他不出汗,是这么个状态,好象是虚了一样。这个时候摸下脉,紧脉没有了,沉取一下也没有劲了。然后就给了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18克,芍药15克,甘草10克,麻黄9克,杏仁6克,生姜10克,枣子6个。同时加上一味紫菀润肺化痰,对不对?可以加味,又给了一剂,吃了就好了。这个方子这个病分了两步走,第一步给了大青龙汤,第二步给了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个病就好了。
我们回过来再看一下大青龙汤后边怎么说的,他的汤法怎么说的。“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两升”,这个麻黄用的比较重,他里面沫子比较多,沫子吃了以后让人心烦。我们现在用麻黄,如果用的剂量比较小,往往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没有先熬去沫子,也没有发生什么不良反应。如果剂量用的特别大,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那个沫子一定要去掉。好象我看哪个资料说,沫子里边含的麻黄碱比较多,我们用麻黄的什么成分?我也忘,但这个沫子里边麻黄碱含的比较多,吃了以后,容易让人心烦,或者说心惊肉跳,导致心慌。
用水九升,相当于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两升,还有多少?还有七升1400毫升。然后煮这个药“煮取三升”600毫升,“去滓,温服一升”,这600毫升一次就200毫升,我们现在可以少喝一点儿,100毫升或150毫升足够了。“取微似汗”,这里面说了,就象前面讲的桂枝汤法一样的不可以汗出如水淋漓,病必不除,反而导致变证。“汗出多者,温粉扑之”,汗如果多了以后,收不住怎么办?我们可以扑下粉。这个粉到底啥?后边有很多人都在争论到底什么东西。
其实现在用粉的目的就是收汗的作用。这个粉呢,用大米给他炒一下,压成粉扑身子也可以;我们用大牡蛎扑粉也可以;甚至用滑石粉也可以。他都可以闭塞汗口收下汗,就是这个意思,防止汗出过多,发生了变病变症。
后边说了“一服汗者,停后服”,就等于说如果吃一次药,汗就出来了,甚至出了更多,你要停一停,不能再吃了。“若复服”,或者说你吃多了汗多亡阳,汗出多了不就“亡阳”嘛,阳气也跑了,人就虚了,出多汗以后就会“恶风”。我们前面讲了桂枝加附子汤证,他就有恶风,对不对?很明显更加怕风,然后“烦躁”,这个烦躁咋回事儿?就体现麻黄的副作用。“烦躁不得眠也”,那麻黄用多以后,有些人就是用的很少,就睡不着觉。这里说的就这个问题,防止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的副作用在小青龙汤里边,特别在他后边的加减法里边,也讲了这个问题。而且后世很多医家对这个问题有疑惑。马上我们讲小青龙汤,我们看一下到底咋回事儿。我们这个大青龙汤是表寒郁闭,阳气不得发泄,导致化热了,叫表寒里热。小青龙汤恰恰相反,他是表寒里也有寒,里为什么有寒?是因为里有水饮,有水发生了咳嗽,水停在心下,他有寒。所以说小青龙和大青龙是两个方向,表有寒都一样,但是里边一个有热一个有寒,有寒就是因为有水饮。伤寒表不解,首先提出来...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心下是什么地方?就是胃脘。如果心下胃脘没有水,他不会干呕,所以说心下有水气,出现了干呕。“发热而咳”,“表不解有水气,发烧咳嗽”,这个情况就用“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是麻黄的加味方,他是麻黄和桂枝合方,然后又加上了温胃温肺蠲饮的药,所以说小青龙汤用上了芍药。
因为小青龙汤表不解与大青龙汤表不解有本质的区别,大青龙汤的表不解,那绝无汗,不汗出而烦躁。但小青龙汤没有这个情况。虽然表述为伤寒表不解,并没有说绝对没有汗。所以说小青龙汤证在某些时候也是有汗的。我们从用方就可以看出来,他是麻黄和桂枝的合方,然后有加味。
而且麻黄、桂枝、芍药的剂量是平等的。说明小青龙这个方子的力道是比较平和的。用上了干姜,细辛,五味子。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三味药就是温肺温胃,蠲饮去饮的药对。姜、辛、味这三味药的药性我们以后说到具体的病案的时候慢慢儿解释。那如果小青龙汤证伴随着或者渴,或者利,或者噎,或者小便不利,或者少腹满,或喘,这种情况是啥情况?就是有别的夹症。
我们来看一个刘渡舟先生的小青龙汤病案:柴某某,男,53岁,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这个老咳喘病儿,冬天天气凉了,他就容易发作)。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的时候,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就咳喘比较严重了,要用劲儿,肚子吸气耸肩,这个咳嗽比较严重),咳吐稀白之痰(这是小青龙汤咳痰的一个指证,往往都是稀白的痰,水饮都是白的稀的)。
每到夜晚就加重(白天阳气旺,温度也比较高,到晚上阴气甚,温度较低,所以说他咳嗽加重了),甚至不能平卧。到了早晨起来以后就吐痰,盈杯盈碗(他分泌的特别多,气管分泌的特别多,所以说到了早上痰就特别多),同时背部恶寒(心下有水饮,其人背冷如掌大。心窝子里边胃里边有水饮呐,他温度就低呀,所以说就反射到背部感觉发凉,这也是水饮证的一个征象)。看面色黧黑(面是黑的不红润,颜色发黑,这是水色)。
舌苔水滑,切其脉弦(有弦脉,他这里没有紧脉。脉弦也可以表示有饮,脉双弦者寒也,单弦者饮也),寸脉脉象有滑脉。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疏小青龙汤:麻黄九克,桂枝九(十)克,干姜九克,五味子九克,细辛六克,半夏十四克,芍药九克,甘草十克,吃了七副药,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安卧,胸中也宽敞了(痰少了,胸中肯定呼吸通畅了,胸中就宽敞了)。以后又给了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这样的方子(这个方叫啥?叫从龙法,这个以后我们会讲)。
说明小青龙汤所治的症状往往都是有宿疾的人,新感形成小青龙汤证,这个情况不多。但是有老毛病,容易咳嗽的人,肺部有伏饮的人,有老毛病的人,加上新感以后容易产生小青龙汤证。我们原来讲那个七拗汤的时候也有加姜、辛、味这个加法,对不对?象这种情况往往就针对那些素有寒饮,有外感诱发的咳嗽。
我们再来看小青龙汤的加减法怎么说的?关于经方的加减法,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就包括那个胡老也说加减法可以舍弃,当时胡老为什么这么说,我就不明白。从胡老看病来说,他有时候也用加减法,但当时讲课是顺嘴说的,他不是文字表述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搞不清楚了。我们来看小青龙加减法后边怎么说的,“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如果有明显的口渴,这个半夏燥津液特别厉害,虽然半夏去痰,但是他燥津液很厉害,所以说如果有口渴比较明显,我们就把半夏去了加栝楼根(就是天花粉)。
本来小青龙汤证,因为有水饮不应该渴,为什么会渴呢?虽然有水饮,但是我们身体的津液也不足呀。水饮集聚了,津液不能正化了、布化了。蓄集在心下,蓄集在肺脏,所以说他产生了口渴。虽然这时候有水饮,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旱涝不均匀了。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用半夏,加上花粉来治渴。这叫什么?叫避燥生津。“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这个“噎”字什么意思?我们吃饭吃鸡蛋是不是会噎住?
“噎”就指食管噎塞不通这个感觉。为什么出现“噎”?就是因为水气太厉害,通过食管上犯了咽喉,导致了噎塞,因寒极盛。这个时候虽然方子里边用干姜还不行,还要加上附子。这个情况下我们把麻黄去掉,用附子来破阴回阳,助阳气逐阴寒。补阳气虚来散阴寒的壅滞。去麻黄发越阳气,加附子合上干姜温脏逐水就成了小青龙加附子法。
那如果“小便不利,少腹满”,这个情况,矛盾又转移了,我们要利小便。所以说这时候去掉麻黄加上茯苓利小便,这个时候因为咳嗽小便不利,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老慢支、老肺心病,他们是不是有可能发生心衰呀,对不对?所以说这个时候就不能用麻黄了,我们要用茯苓利小便来减轻上部的压力,心脏的压力。所以说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小便不利,我们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同样“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也是如此。如果心功能不好,心功能不全,虽然也有小青龙汤证表现的这些症候,但是他这个喘和那个咳嗽的喘有可能不一样,
有可能就是象我们现在说的那种心源性的喘。甚至咳喘不能平卧,甚至发生下肢水肿,这个时候还能用麻黄吗?肯定不能用哦。心脏功能不行了你还用麻黄?那不行。那不就象赶鸭子上架,赶懒驴拉磨一样吗?要命啊。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去掉麻黄加上杏仁,取代麻黄这个作用,平喘的作用。用杏仁照样可以平喘。同时我们照样可以用茯苓。这就是小青龙里边隐藏的含义。这个说法我看了好多好多书呀,都没有这样解释过。原来我在带教群里好象说过这个问题,今天我们说到这儿又把这个问题提起来重新说一下。
那如果“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微利啥意思?小青龙汤证他是心下有水气,那假如就发生了下利,说明水很多了,水走肠间,脾气不能散津了。这个下利是身体的自我反应。水走肠间,所以说用芫花来利下水,但是实际应用中我们很少这样用过,只是理论上是这样讲。这种情况我们照常也可以用茯苓配上干姜,也是可以的。至于加芫花这种情况在实际中我没有遇过,从理上讲是这个道理。
我们刚才说了小青龙汤因为噎去麻黄加附子,所以说小青龙有加附子这一法。同样小青龙也可以加石膏。在《金匮》里面就讲了,“肺脏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我们前面讲了大青龙是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入麻黄,加上生姜、红枣,加上石膏。在这里小青龙汤出现烦躁而喘,也有烦躁,虽然有水他有烦躁,这叫什么?这叫水饮化热了。郁闭时间久了,咳嗽时间久了,水饮积在胃中受阳气的煎熬,他有化热的趋势,所以说出现了烦躁而喘,这个时候小青龙同样可以加上石膏。
这个饮,小青龙汤本身所治的饮叫寒饮。这个蓄集化热以后所致的饮,这个咳喘并见烦躁,那叫什么?叫热饮。往往我们说痰是热,饮是寒,这不绝对。饮蓄集时间久以后也可以变为热饮。所以说这个热饮和寒饮并列,就有了小青龙加石膏一法。寒饮非小青龙用干姜、细辛不能化,有热不用石膏这个烦不能去,这叫什么?这叫用方用药的同时,并行不悖。
因为他症候出现以后,病机比较复杂,所以我们用方用药的时间,药味寒热可以互用,各司其职,没有矛盾,互相协同来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这个大小青龙就讲到这里为止,还有很多没有说到的地方,我们课后没事了大家再互相讨论讨论,往往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把问题说的更明白一些。那行,今天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